此前,养老保险基金可能在2036年耗尽的新闻引发热议。
延迟退休已经板上钉钉,未来“养老钱”从哪儿来?7月28日,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《中国经营报》触角人生保障小课堂系列直播课中表示,提高参保率、延迟退休、放开三孩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,都是提高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性的有效措施。
延迟退休将把养老金枯竭时点推迟至2042年
郑秉文介绍,根据出生人口预测,人口的负增长可能发生在“十四五”期末,“我们的压力是非常大的”。
根据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,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要提高到95%。那么,提高参保率能缓解养老基金压力吗?
郑秉文介绍,2020年,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覆盖率为91%,而在“十四五”期间,要将这一比例提高至95%,每年要增加0.8个百分点的覆盖率。
据统计,2020年,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为9.99亿人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这一数字要扩大到10.43亿人,意味着每年平均需要新增覆盖人口880万人。郑秉文认为,根据“十二五”“十三五”的实践,覆盖率达到95%这一目标可行性较高,是“力所能及的”。
他表示,即使是发达国家,95%的覆盖率也已经属于很高水平了。“每年能新增880万名参保人,对于增加基金制度的收入、提高财务可持续性是非常有意义的。”
除了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,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也是提高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的重要举措。
他介绍,从养老金的收支情况来看,如果不延迟退休,2050年当年的制度收入是23.6万亿元,但如果实施延退,制度收入可提高到24.8万亿元,占GDP比重从不延退的的7.75%将提高到延退后的8.10%。但是,延退和不延退对支出的影响很大,明显大于收入。2050年要是不延退,支出将达34.9万亿元,但要是延退的话却只有27.9万亿元,延退比不延退少支出7万亿元,占GDP比重相差2.3个百分点。
其次,目前养老金赡养率(即领取人口占参保人口的比例)为38%,按照测算,如果不延迟退休,赡养率将在2050年达到82%,延迟退休将把这一比例降至51%,2050年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在不延退的情况下是2.7亿人,如果延退就能降至2.1亿人。
郑秉文还指出,延迟退休不仅要推迟法定退休年龄,还要逐步提高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,要将缴费年限从15年提高至20年或25年。
他指出,由于中国灵活就业的人员比较多,这个群体很多人缴费到了最低缴费年限15年就不交了,观望情绪强。10年前断保的比例只占参保人群的10%,但今天已经扩大到20%了。2017年,全国有5300万人断保,由于断保减少的养老保险基金高达5500亿元。
“如果延退,养老金枯竭的时点将从原来的2035年推迟至2042年。”郑秉文总结。
“三支柱”如何撑起养老保险体系?
养老金枯竭怎么补?未来“养老钱”从哪儿来?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提出,要发展多层次、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。郑秉文解读,国家、企业、个人都要发挥作用,用“三支柱”撑起社会保障体系。
“第一支柱”,即国家直接举办建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,它追求的是广覆盖、低水平、保基本;“第二支柱”指由企业主、单位发起,国家税收优惠支持的企业年金制度;“第三支柱”指的是由国家税收优惠支持、个人自愿建立的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,又称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。
郑秉文认为,目前我国第二、第三支柱的发展仍不太成熟。第二支柱“覆盖人口太少了”,全国只有10万户企业、2700万名职工参与,受限于经济负担与成本问题,中小企业、民营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积极性不高。
郑秉文指出,第三支柱试点3年多来,效果也不理想,只有4万人参保。一方面是因为个税养老金起征点从3500元涨至5000元,提高了门槛,另一方面制度设计和税收抵扣手续过于繁杂。
在郑秉文看来,随着人口红利减少,“十四五”“十五五”期间,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将经历从“单支柱”为主向“多支柱”发展的过渡期,制度体系要从负债型向资产型转变,红利驱动模式从人口红利向资本红利转变,从而保证制度在财务上的可持续性。
放开三孩势在必行,但要解决“四育”成本问题
除了延迟退休,放开三孩生育也成为近期舆论焦点。
在郑秉文看来,关于人口政策的分析,要贯通前后300年的数据才能看清,才有发言权,也就是说,要比较2100年和1800年两个时点的人口规模。在这300年当中,全球人口增长了11倍,其中日本增长了5倍,印度14倍,欧洲3倍。“中国是最低的,只有2倍。中国不该放开吗?太应该放开了。”
“现在问题是如何让支持三孩的社会政策、公共政策落地,成本太高了,年轻人不愿意生。”郑秉文强调,要解决生育、托育、养育、教育的“四育”的成本问题,从医疗、养老、住房、教育四个方面着手,进行全社会、系统化的配套改革,让年轻人对生育二孩和三孩不再望而生畏。(来源:贝果财经)
353231个用户完善保障计划